2008/08/10

gSystemII全面分析、新舊對照!

有逛G-Field,及有閱讀雜記的話
相信都知道我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佈署這次的換電腦計劃
而如G-Field一樣,屬於我個人的重要物品
都會冠與"G"的代號,上一代的電腦被稱作「gSystem」
那這一台新機種,稱為「gSystemII」是理所當然的吧(笑

自從換了新電腦後,自己就常常放閃光彈
畢竟花了快一萬多港幣(約四萬多台幣)去買一台電腦
不發洩一下怎麼行咧XD
不過,不管怎樣說,都是零碎的資訊,還不如自己打一篇閃光文來得實際

那第一件事要做什麼呢?不如就來比對一下兩台不同機子的配置吧
以下是主要硬體部份的簡單對照表:

gSystemgSyetemII
CPU

Intel Pentium4 3.0Ghz
(Socket478, Prescotte)

Intel Core Quad Q9450 2.66Ghz
(LGA775)
MBASUS P4P800-X
(Intel 865PE)
ASUS P5Q-Pro
(Intel P45)
RAMCorsair DDR400 512*2
Kingstone DDR400 512*2
(Total: 2048MB)
A-Data DDR2 800 2048*2
(Total: 4096MB)
VGAATi X1950Pro 512MB
(AGP 8x)
nVidia GTX260 896MB
(PCIe 16X)
HDDMaxtor DiamondMax 10
250GB in SATA (Main Drive)
+
Maxtor DiamondMax 10
160GB in SATA (2nd Drive)
+
Maxtor DiamondMax 9
80GB in ATA133 (3rd Drive)

Total: 490GB
WD RE3 320GB in SATA-II *2
(Main Drive in Raid-0)
+
WD RE3 500GB in SATA-II
(2nd Drive)
+
Maxtor DiamondMax 10
250GB in SATA-II (3rd Drive)
(延用)
+
Maxtor DiamondMax 10
160GB in SATA (2nd Drive)
(外置+延用)

Total: 1.39TB


先從CPU開始講起吧
從P4的單核心處理器,直接跳了兩個半世代,直上四核心的Q9450
搭配Vista 64bit完整地發揮多線程的運行效率
接下來是記憶體,由原本DDR 2GB進化到DDR2 800Mhz 4GB
同樣因64bit系統而完整地將4GB記憶體運用起來
顯卡方面,也是跳兩級的進化,從原本的X1950直上GTX260
(順便一提,gSystem最初剛進場時,是搭載GeForce FX5200的)
然而,整個系統花最多心思去架構的,就是硬碟配套
除了選用WD RE3單碟企業版,效能與耐用度都超前外
更組合成Raid-0,硬把整個系統最拖速的部份往上拉
而總容量更是突破了TB的瓶頸...
但兩代的主硬碟效能到底差了多少?我想兩張圖能說明清楚了


這張是gSystem的系統碟,Maxtor DiamondMax 10 250GB的效能測試


這張是gSystemII的系統碟,由兩顆WD RE3 320G組成Raid-0的效能

兩者光是平均的傳輸速度就已經差了近倍了
更別提gSystem因主機板的限制,必需將主硬碟限制在SATA-I去運行
若是在舊gSystem下,效能測試恐怕更加慘不忍睹了

至於兩部機子實際性能差了多少?
這次則是利用了PCMark05進行了測試
剛好當年買了NB後,有針對舊gSystem進行過測試
而那時候的截圖也正好保留了下來,現在就剛好可以用來當作對比


這張是gSystem的測試結果


這張則是gSystemII的測試結果

若以分數作比對,兩者的差別大概就是如下表般

gSystemgSyetemII
PCMark312710369
CPU33648494
RAM33575783
VGA353417515
HDD490510258

如上表所示,最少差兩倍,最多差多達三倍以上的性能
果然就如同我一向換主機的習慣:未滿倍數不換
當年我從P3 450換成P4 3.0Ghz時那種感動
這次又在gSystemII上找回來了(淚

眼尖的人或許會發現,兩個截圖背後的擺設幾乎差不多
事實上,在8月2日剛換機的那天,晚上近11點才裝完機子
但隔日的晚上11點,我就已經將gSystemII的軟體設置與舊的同步率達到八成以上
而在4號更是完整地重現了整個舊有軟體架構的樣貌
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當年養成的習慣:裝完的軟體不隨便亂丟
所以每次轉換所需要的程式,基本上都已經很完整地分列出來了
轉換當然就毫不費功夫了


軟體跟硬體的表面也講得差不多了,可是實際上的改變不僅於此
花了快一萬塊港幣,打造了一台中高端的平台,配套總不能用殘殘破破的樣子見人
因此這個gSystemII,在其他外見的部份也下了不少功夫去設置

先來懷念一下舊的gSystem吧


舊的機箱只用Antec製的,理所當然是黑色的,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表面的藍光
以及前面將內部收藏起來的蓋子,內部鐵製,表面塑膠,並有一層隔塵網夾在面板中間



打開蓋子後,看到裡面有兩個按鈕,以及兩台退役的光碟機
表面則貼了三張貼紙,分別是CPU、GPU、MB



現在讓我們看看新的gSystemII是長得怎樣的


gSystemII的機箱是Gigabyte出品的,雖然我喜歡的蓋子設計沒了
但取而代之的是表面改為全鋁製,內部為鐵製,上面為光碟機
中間那台則是讀卡機+軟碟機合體的讀卡器,表面也多出了1394的端口



除了電源於硬碟兩邊是用長條狀藍光顯示外
機箱最底部還有投射出來的機箱型號Logo,非常絢麗



DVD光碟機由原本的Lite-On,變成了Pioneer 20x20
除了改用SATA介面外,其表面更是用了像PS3一樣的鋼琴烤漆設計
給人一種相當高級的感覺



嗯,這樣至少外面看就有進化的感覺了
不過外表始終是給人看的,最重要的還是內涵
先來看看舊的gSystem內部吧


舊式865晶片組的架構,CPU的散熱器則是非原廠,另外選購的
不過整體而言還是無法把廢熱給散走,噴火龍的名字真不是叫假的
而右邊則是插了四條512MB的DDR400記憶體



整台電腦最有份量的硬件,就非顯示卡莫屬了
X1950Pro AGP8x版,其卡的長度是我用過最大的一塊...嗯,至少是換機子前
要插兩個電源保持供電之外,高溫度之下用的是公版散熱器
因此經常玩遊戲沒多久就開始一直叫不停...甚至還試過熱到90幾度當掉(默)


這台被稱作暖爐的gSystem,陪我渡過了共四個冬天
讓我不用花錢買暖爐之餘,夏天也真的快熱死人了
也不難想像當初規劃時打算用水冷的原因


接下來看看新的gSystemII吧


先是記憶體的部份,除了採用A-Data Gaming Version外
這DDR2還是裝上了散熱片的版本,幫住降低主機板的熱量



常常聽我說我的四核常溫只有20幾度吧?這傢伙就是功臣了
過去四年來,用P4把自己房間搞得像溫室一樣,把我給熱到怕了
於這終於狠下心,在新機子上配了一個高效又安靜的散熱器
八支導熱管、兩組鋁製散熱片、與機箱尾部風扇有對流效應的風扇(黑色、上面寫著X那塊)
除了安靜到嚇人之外,散熱的效果也是一等一啊...


另外...


一般情況下的機箱尾,其實是有亮藍光的!


顯卡,當時我以為我的X1950已經夠大張了,想不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
這張GTX260幾乎把我的機箱頂到極限了,差點因為這塊顯卡而裝不了第四顆硬碟
這塊顯卡也是整部主機最熱的部份,但有賴於這款的公版散熱器實在夠出色
所以還不至於像X1950一樣熱到叫出來



雖然我的CPU常溫只有20幾度,但主機板卻高達了35度以上,上看40度
為什麼?原因就在這裡,幾乎被插到滿出來的SATA,加上要組Raid-0
對南橋晶片的負荷可不是一般的小啊...



我向來喜歡橫著擺的硬碟放置點,這款機箱也是這樣設計的
由於這套系統,硬碟補強很重要,所以這台機子有特別多的硬碟
這gSystemII、把機箱所提供的所有3.5吋槽都塞到滿出來了...
除此之外,硬碟處旁邊的正是機箱正前方的入氣位,裝了一把12cm的風扇
沒錯,這機箱前後共有兩個12cm的大風扇,一進一出,比起之前那款要好多了



最後就是這個很有創意的設計,這玩意讓你不需要一根螺絲
就可以把硬碟機、光碟機、磁碟機都穩穩地裝在機箱上面
時代真的是改變了啊...



花了一年去籌劃與構想,這台機子完整地實現了我想要的所有要求
僅管電腦不斷再更新,大概過個兩三個月,我這台gSystemII就要降格到中端級了
但作為換電腦的人來說,不是追、而是需要時才換的話,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
自gSystem到gSystemII經過了四年的歲月,不知道gSystemIII會不會又是等個四年呢?(笑)

2 回應(コメント):

匿名 說...

剛好有看到關於CPU溫度的資料,給你參考。

【空冷的散熱介質是空氣,
所以發熱源溫度永遠比散熱介質高,
就算是你斷電關機放一天,CPU溫度也是等於室溫,
沒有任何低於室溫的可能。】

所以CPU到2X度應該是誤判
(除非室溫也2X度。)

[ ゴク | 絶対極速 | ソク ] 說...

很不巧
我房間溫度從沒高過26度
因為冷氣都開得很猛(笑